为技能人才成长厚植坚实的法治根基

由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7月1日正式实施,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这是我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出台,《条例》从加强培养、完善使用、规范评价、促进激励等方面剑指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搭建成才“立交桥”,以立法的刚性约束破解技能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技能人才成长厚植坚实的法治根基。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区和试验…

由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7月1日正式实施,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是我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出台,《条例》从加强培养、完善使用、规范评价、促进激励等方面剑指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搭建成才“立交桥”,以立法的刚性约束破解技能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技能人才成长厚植坚实法治根基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区和试验区,是全国制造业大省,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97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90万、占比34.9%,居全国前列。本次《条例》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广东在技能人才发展方面迈出了法治化建设重要一步,其探索和实践不仅关乎本省的发展大局,也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以立法保障技能人才成长,加快技能人才发展,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当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的30%。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缺口还将持续增大。据工信部、教育部调查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的技能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为破解“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实问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有关技能人才发展的政策自上而下密集出台,数量不可谓不多、覆盖面不可谓不广、针对性不可谓不强,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给难题一直难解。

因此,要真正将已出台的诸多政策落地落实,就必须在国家上位法的原则规范下,以地方专属立法予以统整,形成政策与制度合力。此次广东出台的《条例》,立足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着力推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双向协同发力,直击全省技能人才发展的“痛点”,不但明确了谁培养以及如何培养技能人才的问题,而且填补了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真空”,并建立了落实技能人才发展的保障与激励机制,极具现实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促进技能人才发展,首先就是要解决“谁来培养、如何培养”的问题。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改变一直以来人才培养单向诉求的取向,也就是说,产业需要什么人才,教育就应培养什么人才,实现产业与人才培养共生共长。近年来,广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华为、腾讯、比亚迪、TCL等龙头企业为链主的产教评融合技能生态链,3170家生态企业、432家院校全面联动。《条例》明确政府应当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针对培养体系中的难点堵点问题,规定企业应当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推动平台企业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对职工自行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给予支持。由此观之,只有坚持“谁用人、谁选人、谁育人”,紧随产业发展脉动和行业需求,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突出企业的培养主体地位,才能增强技能人才发展的靶向性和适应性,为产业链构建起技能人才链的闭环。

如果说培养技能人才是基础,那么如何用好则是关键。长期以来,技能人才在社会上存在“低人一等”的偏见,他们更渴望提高经济待遇、职业认同和被认可。这就要求,必须解决技能人才成长通道问题,让他们看到前途和感到有奔头。《条例》打破技能人才发展“天花板”,将从学徒工到首席技师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固化为制度规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岗位,让技能价值体现在具体可感的工资条上,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搭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用人单位在聘的高技能人才在岗位聘任等方面,按照规定比照相应层级专技人员享受待遇。这不仅破除了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发展壁垒,而且明确了“技高者多得”的激励导向,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技能大军拓宽了广阔的职业空间。为了解决企业“留人难”问题,《条例》还明确规定,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等支持,高技能人才可纳入人才引进、直接落户、事业单位招聘等范围,更是为企业稳才留才增添了新的“筹码”。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一些机构和单位以新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随意举办培训、评价、发证活动,以及乱收费、滥发证等行为,《条例》在构建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规范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和证书管理、加强技能人才评价的监督管理、明确相应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较为全面的规定。同时,建立技能人才评价诚信档案,并纳入全省信用信息管理,这也将为我国技能人才发展评价带来新的启示和有益探索。

(作者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平台为纯公益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发布者:智探职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jiao5.com/post/13830.html

(0)
上一篇 2024年7月18日 上午8:00
下一篇 2024年7月20日 上午8:00

相关推荐

  •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课程改革”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摘要:对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部分获奖成果的内容分析,发现在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同时呈现出教学标准引领作用有限、教师课程开发技术与方法欠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相对滞后、课程资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行业企业作用发挥较为有限等问题。建议国家层面研制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和核心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提升课程设计能力;坚持类型教…

    2023年10月7日
    700
  • 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由我国承办的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正在筹备之际,它所蕴含的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强调,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于脱贫攻坚,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寄语广大青年要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井喷式涌现,既是统筹推进决…

    2020年9月24日
    700
  • 教育部:通过撤并等优化中职教育布局,中职就业与升学并重

    “通过撤销、合并、转型、托管、土地置换、集团办学等措施,整合‘空、小、散、弱’学校,优化中职教育的布局结构。”2月23日,从教育部召开的2022教育新春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同时,将推动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介绍,今年要突破的重点之一是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陈子季指出,教育服务产业链全链条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

    2022年2月24日
    1300
  • 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说明会在山西经贸职院召开

    5月31日,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说明会在我院第四报告厅召开。来自全国40余所参赛院校的相关人员参加了本次说明会。会前,学院党委书记王杰敏热情接待了与会的上级组织和部门领导。

    2015年6月11日 技能竞赛
    700
  • 报考时看重“容易就业” 职业本科 招生几何

    2022年,公办职业本科高校招生进入第三年。作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类新型高校,目前职业本科高校现有32所,其中10所是公办职业本科高校。就在今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5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国首届职教本科毕业生7月迈出校门顺利毕业——这些利好无疑将被载入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去年10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则明确提出: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

    2022年8月17日
    1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156-9272-67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61360666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