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并将“以科…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并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不仅是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融合趋势的准确把握,也是应对国际战略博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科技供给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产业创新的效益与水平,高质量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必须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未来方向,持续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

当前,我国高质量科技供给迎来新跨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应继续打造安全自主可控、具备较强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快科技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促进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破冰布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不断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聚焦新兴数字产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锚定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建设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支撑的实验室科技体系,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从科学创新走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企业是核心环节。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明确科技型企业主导地位,加快融通创新链产业链,促进科技部门与产业部门精准对接、高效协同,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

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活动中,企业已成为研发经费投入的主体和发明专利的主要拥有者。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必须明确科技型骨干企业的主导地位,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挥作用,坚持组织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三位一体,健全政企研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继续加强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构建高价值发明专利创造与产业创新相互匹配、专利布局与产业链培育相互支撑的工作机制,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科技创新平台等,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核心技术和产品共同建设专利池。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培育科技大市场、完善知识产权交易,激发各类科技企业活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科学创新是创造知识的过程,产业创新重在把知识转化为社会财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程中起着重要桥梁作用。这两个阶段要实现有机衔接与完整闭合,必须持续畅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通道,及时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实现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我国已探索形成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如上海农业科创谷以“科产城深度融合、创制试紧密联动”为思路,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创企业总部集聚地。陕西发挥“秦创原”总平台和“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又如山东每年支持千家中小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推动大型企业科技设施、科研数据、技术验证环境与中小企业共享共用。未来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首先,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平台、供给平台、中介平台,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增加科技政策性贷款,加快发展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完善发展耐心资本,打造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新生态;其次,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申请“揭榜挂帅”“慧眼行动”等科技攻关专项行动,持续梳理建立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加强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项目与生产、研发与收益的对接力度,靶向部署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最后,构建产学研融通创新平台,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大学科技园区、校企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通”的创新共同体。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培养要靠教育,因此,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

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一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阵地、人才培养主力军、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加快培养造就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队伍。通过推广“校招共用”模式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人才池,支持高校对接省域、市域实际科技发展需求,申请人才定向、定点培养和转化项目。二是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培养政策,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和青年拔尖科技人才等。三是创新人才“引、育、留、用、评”机制,持续营造“四个尊重”社会氛围,深入实施“柔性引才”政策,深化“人才+项目+资本”“院士领衔+团队培植”“企业+职业院校”等协同引才育才模式,激活高水平创新人才培育与使用的正向循环。

(作者:王振东,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

本平台为纯公益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发布者:智探职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jiao5.com/post/68855.html

(0)
上一篇 2025年1月14日 上午10:28
下一篇 2025年1月17日 上午8:00

相关推荐

  • 教育部发布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指南

    一、建设单位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以下简称实践中心)分为学校实践中心、公共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学校实践中心的建设单位一般为职业学校(含中职学校、高职专科学校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下同)。公共实践中心的建设单位一般为各级政府行政部门。企业实践中心的建设单位一般为企业。二、基础条件(一)聚焦重点领域。实践中心要对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服务产业应纳入“十四五”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2023年7月31日
    1000
  • 把职业教育办在生产线上——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

    王国栋(中)在控制冷却试验现场。受访者供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镌刻在祖国的钢铁生产线上。”这句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的座右铭。作为我国著名的金属压力加工专家,王国栋攻克了高端钢铁领域的一系列关键难题,领衔研发出超级钢以及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当前,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已成为钢铁行业的共识。在王国栋看来,未来钢铁行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承担起工艺、装备、产品、服务全链条一体化创…

    2024年8月9日
    800
  • CCTV:《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初次提请审议 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

    本平台为纯公益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2021年6月10日
    800
  • 为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尽管目前公布的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尚不完善,但在努力解决困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等方面,已经取得阶段性突破,为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制度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日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近10年来,修订职教法的呼声不断。可以说,此次修订是关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从目…

    2019年12月13日
    700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职成厅〔202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引导高校依法依规设置专业,我部制定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1月22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做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2021年1月29日
    7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156-9272-67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61360666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