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众”专业乘风破浪“远航” 不到2%的高职院校开设船舶工程技术专业

记者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查询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2024年全国共有29所高职院校备案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占全国1560所高职院校不到2%,这是明显的“小众”专业,且大多在沿海城市的高职院校开设。

第一次对船体分段大接缝进行建造精度测量,郜雨龙几次深呼吸,努力平复内心的激动。接下来,他屏息静气,使用全站仪对接缝处45个控制点的坐标进行测量,与设计数据进行拟合比对,修整分段保证误差在标准范围之内。

一个“小众”专业乘风破浪“远航” 不到2%的高职院校开设船舶工程技术专业

威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为学生讲解船舶的并车、均功和解列等内容,进行集中实践教学。学校供图

这是威海职业学院船舶精度控制实训室的日常一幕,也是该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在《造船精度控制》这门专业课程中的实战演练。

“每一次的测量都至关重要,精度必须分毫不差,因为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对整艘船的建造产生重大影响。”谈起所学专业,这张年轻面孔上有掩饰不住的兴奋。

从立志投身船舶制造,到接受严格的实训,直至有朝一日将成为我国造船大军中的一员——郜雨龙的求学经历正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缩影。

记者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查询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2024年全国共有29所高职院校备案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占全国1560所高职院校不到2%,这是明显的“小众”专业,且大多在沿海城市的高职院校开设。

但是,随着全球贸易和物流需求的增加,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均为世界第一,该专业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在船舶与海洋装备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

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人才缺口达26.6万人,其中大部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按照专业术语,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的是船体生产设计和施工检验;形象地讲,更像是“船舶搭建大师”:他们专注于船体生产设计,将图纸上的线条转化为现实中的实体结构;他们投身于船体制造,以精湛的工艺将一块块钢板精心拼接,打造出坚固的船壳;他们担当船舶检验的重任,确保每一艘船舶都符合高标准的质量要求。

——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对完美与安全的追求,而这无疑是整个造船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基础。

在迄今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因船而兴,其中不乏低谷与困顿,以及迷茫与探索,在时代浪潮中,始终紧跟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步伐。

如今,更多年轻人从职业院校出发,倚船而立,以工匠精神履行着造“大船”的光荣使命。

浮沉:伴随产业周期,不断校正“航向”

“在我国,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开设起步可追溯到1972年,当时正式招收大专学生。”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山东交通学院航运学院教授马强介绍。

关于国家最初设置该专业的考量,马强解释:一方面,满足国家海洋工程建设需求,为不断推进我国的海洋开发建设,培养具备海洋工程设计、控制、建造和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关键;同时,适应船舶制造业发展需求,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船体设计、制造、维修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以进一步提升我国船舶制造业的竞争力。

作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以及首批山东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牵头专业,威海职业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设置同样伴随着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重视和发展。

“我校该专业于2005年起正式招生,着重培养与海洋产业相关并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该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老师、“山东省教学名师”马红荣回忆。

两年后,2007年,威海职业学院成立船舶工程系,下设船舶工程技术、船机制造与维修、船舶舾装工程技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4个专业,学生人数共计600人。

然而,令老师们始料未及的是,接下来10年里,该专业竟遭遇了招生“滑铁卢”。

“2008年-201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造船市场陷入低迷,国内不少职业院校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也受到较大冲击。”马强说,这10年也是国内造船市场大浪淘沙、重新洗牌的10年,南方不少“沙滩造船”的简陋船厂渐渐淡出舞台。

令人唏嘘的是,这期间,该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招生情况也被深深打上了产业周期影响的烙印。当年的船舶工程系从4个专业逐渐削减为船舶工程技术1个专业,学生人数最少时仅保留1个班级50人,最终该专业被并入该校二级学院交通学院。

据该校原分管教学副院长王祖莉介绍,山东省是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大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又是威海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经过多年持续转型升级,产业链已具雏形。威海职业学院承担了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同时学校的特色发展也有需求,因此,尽管面临着招生困难,还是把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保留了下来。

在产业周期中浮沉,历经高光与低谷,如今,该校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招生规模逐年向好,2023级已招收3个班级,共150名学生。

融合:从学生“摸不到船”到产教真正一体

理论与实践并重、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经过多年发展,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逐渐明晰,然而,专业设立之初,学生们几乎“摸不到船”。

“早期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师资力量主要依赖于少数来自企业的工程师,以及部分赴企业相关岗位强化培训后转岗的其他机电类专业教师,教学模式可能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马强坦言。

威海职业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余秀丽回忆,最初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环节相对较少,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随着师资力量的加强、教学模式的改变,该专业可谓焕然一新。

如今,在这所学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100%,不乏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教师,与船舶企业有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教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和实践化,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船舶设计和制造的模拟训练。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进入周边船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以实际工程问题为选题,由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

而面向学生的课程体系也完全由学校和企业共建。在课程设计和建设之初,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深入的行业调研和需求分析,为课程内容的确定和更新提供有力支持。

余秀丽举例,2024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学校邀请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的技术部经理一同探讨。根据该经理建议,学校增加了《船体结构与制图》课程的课时量,同时考虑到毕业生实际岗位需求,专门增设了《船舶舾装生产设计》课程。

鲜为人知的是,该专业的很多毕业生需露天作业,风吹日晒,工作强度大,并且容不得一丝马虎——如何坚守内心的职业信仰?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不啻严峻挑战。

为了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该校于2017年成立船模制作工匠班,面向船舶专业群学生择优选拔,聘请非遗传承人、产业教授为兼职教师,将船模制作、钢制船舶生产设计、船体装配等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深度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工匠精神的价值真正内化于心。

对该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大一学生孙道远而言,正是在工匠班里,他深入了解了船模设计、材料选择、制作技巧等制作全过程,“这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课程融入中华传统木工元素,也让我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前景:船舶工程技术的变革,专业发展面临挑战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都去了哪里?

据统计,以威海职业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例,6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进入造船与修船企业,从事船体生产设计、船体建造、船舶检验等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进入船舶设计公司,从事船体生产设计、舾装设计等。

造船企业的引才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来自学校的统计分析。

曾获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称号的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长期深耕高端客滚船市场,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丛慧慧介绍,每年招聘的来自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约占65%。

从造船行业的人才实际需求看,丛慧慧认为,需要员工所学与船舶专业高度相关,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最好在校期间拿到相应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能够沉得住气,勤于钻研;并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不会在大环境里迷失自己或者随波逐流。

根据中国船舶行业工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2023年,我国造船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已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产业的发展需要庞大的技能人才做支撑。

然而在马强看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仍面临挑战,包括绿色生态船舶环保要求提高、智能船舶技术、清洁能源应用创新压力加大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马强建议,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需要加强与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专业服务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看得到的职业前景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清晰规划。“对于那些对‘蛟龙’号、豪华邮轮等有着强烈兴趣的人来说,选择船舶专业意味着有可能参与到这些大项目中,成为他们团队的一分子。”该专业大一学生李祥超这样憧憬着未来。

郜雨龙同样对“使命”二字感触颇深。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专业课堂上,老师曾向同学们展示将带有中式美学意味的敦煌飞天及天女散花图案,借助激光投影技术,通过坐标定位、单点激光、定位描点等步骤,在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Adora Magic City(爱达·魔都号)”上成功完成彩绘涂装。

“那一刻想象不到地震撼!这也将是我毕生从事的事业,成为一名船舶检验师,把青春融入祖国的江海,让每一艘大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郜雨龙说。

作者: 邢婷

责任编辑:赵国栋 杨柳

本平台为纯公益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发布者:智探职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jiao5.com/post/19073.html

(0)
上一篇 2024年6月28日 上午9:23
下一篇 2024年7月5日 上午9:54

相关推荐

  • 关于征集2024年度机械行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要求,聚焦机械工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进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助力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下称:教育中心)经研究,决定开展2024年度机械行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征集工作。

    2024年11月18日
    700
  • 义乌工商职院探索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当前,数字赋能使得电子商务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数据由此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企业纷纷成立数据分析部门,提升利用数据进行决策的能力,驱动产业升级,这也使得商务数据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此,位于“世界电商之都”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汇聚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多方力量,搭建全新平台,探索和实践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简称商数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地方产业发展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2024年2月27日
    700
  • 党建引领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社会人力资源输送的重要基地,坚定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办学和育人的使命所在。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建引领,在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2024年12月3日
    700
  •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教育强国建设 畅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2月7日至8日,由人民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国传媒大学、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共同牵头发起,联合高校、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等共同组建的全国融媒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暨共同体第一届理事会及由人民网主办,人民网教育频道、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承办的2023职业教育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举行。 会议期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接受了专访报道,现将相关…

    2023年12月14日
    7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156-9272-67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61360666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