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研究。开展共同富裕理论创新与浙江实践探索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与浙江实践探索研究,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浙江实践探索研究,数字化改革的浙江实践探索研究,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实施三个“一号工程”的浙江实践探索研究等。
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浙江“红色根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等,开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深化红船精神等浙江“红色根脉”文化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时代价值研究,开展浙江红色精神谱系、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工匠精神等的内涵提升和实践转化研究。开展文明城市建设、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浙江实践研究。
4.中华民族复兴史研究。聚焦浙江重要历史事件,通过案例研究、口述、资料整理等方式,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研究。
6.良渚文化研究。按照“良渚文化全面提升工程”部署,实施“良渚文化研究计划”,持续做好良渚文化考古挖掘与研究阐释,凸显其对于中华文明起源、世界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加强良渚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进一步夯实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开展良渚王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研究和同时期世界文化遗址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推进良渚文化研究精品成果的学术外译,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7.大运河文化研究。按照“大运河文化研究转化工程”部署,围绕大运河历史档案、漕运文化、运河城镇、运河文学、运河考古、运河非遗,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的重要地位,以及运河文化转化、国际传播等,开展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彰显“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浙江运河文化特色。
8.吴越文化研究。按照《吴越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方案》,实施“吴越文化研究计划”,加强吴越国王陵出土文物发掘研究,围绕吴越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吴越国在五代十国乱世中对延续中华文明所发挥的独特作用,钱氏“纳土归宋”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等,深化吴越文化研究阐释,放大吴越文化影响力、辐射力。
9.浙江诗路文化研究。按照《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开展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大运河诗路文化带、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等的名人行迹、诗词艺术、浙学学脉、名城古镇、遗产风物、佛道文化等研究,彰显浙江诗路文化的独特魅力。
10.浙江特色文化与历史研究。探讨浙江区域特色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贡献。深化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研究,开展“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浙江一万年”系列研究。开展和合文化、阳明文化、黄帝文化、大禹文化、南孔文化、海丝文化、浙商文化、海洋文化、法治文化、廉洁文化等特色文化研究,支持温州学等地方学研究。
11.“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多学科研究。按照“‘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研究利用工程”部署,围绕艺术图像与中华文明史、印鉴整理与研究等,推进“大系”多学科学术研究和深入解读,充分挖掘“大系”的重大历史和文化价值。
12.浙江杰出人物研究。对近代以来浙江科学家和学者、艺术家、华侨等进行梳理研究,总结杰出人物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深化杰出人物年谱系列研究。
14.浙江历史文献典籍整理。以整体展示浙江思想文化遗存、呈现浙江历史文献整体面貌为宗旨,兼顾目前出版界实际情况,继续整理研究历代大家名家著述、海外浙学文献。
16.“新时代浙学”构建研究。系统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浙学”资源及特征;“新时代浙学”的内涵特征研究;构建“新时代浙学”的时代意义、目标要求、路径方法等研究。研究“浙学”对新时期高水平建设社科强省、文化强省的资源供给与借鉴意义,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新时代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新时代浙学”与世界中国学、新时代中国学关系研究。
17.“新时代浙学”读物编撰。精选有重要影响的“浙学”经典著作,推出一批“浙学”经典著作解读丛书,扩大“新时代浙学”的学术影响。鼓励“大家写小书”,推动学术名家编撰面向大众的浙江历史文化通俗读物,包括浙江简史、浙江文化简史、浙江学术简史、浙江诗路文化通俗读物、浙江各地历史文化读物、浙学大家等,编撰大中小学“新时代浙学”读本。
18.“新时代浙学”研究精品外译。选取有代表性的“浙学”研究成果和经典文本,多语种出版发行,向海外介绍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发布者:智探职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jiao5.com/post/58651.html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