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非遗+”让专业育人与非遗传承互促共生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育人效能,使之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耦合融通,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育人效能,使之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耦合融通,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基地依托职业教育文化艺术大类专业背景,聚焦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围绕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机制、专业人才特色培养模式、专业传承民族文化有效教学模式等展开持续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专业育人与非遗传承的有机结合、互促共生。

基地建有割绒纳绣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劳模大师创新工作室、非遗文创设计工作室、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实习实训场馆,“王世基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室”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搭建“多方协作式”培养平台秉承“无边界”课程理念,拓展课程存在场域,从博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近年来,基地分别与莒州博物馆、沂蒙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合开展《博悟系列课程》等课程研发与实践。以艺术类专业教育带动通识教育,将鲁中南地区割绒纳绣、黑陶技艺、雕版印刷等非遗项目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山东民间美术》《黑陶纹样之美》《工艺与文化》《日照农民画》等10余门通识性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教学。

基地全面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地企合作,联合行业专家、民间工艺大师、学校教师共同组建开发团队,打造专兼结合的非遗传承师资队伍。基地通过艺术工作坊的实践教学属性,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网络云课程;联合大师工匠编写特色教材、结合设计的地域属性和教育的当代属性,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与鲁中南本土艺术资源融合,推动专业课程与审美浸润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传授非遗技艺,引导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领略非遗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激发传承和弘扬优秀非遗文化的内在热情,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基地创立了割绒纳绣文创品牌“知路”,改良生产工艺,设计研发文创产品。团队通过专利授权、技术转让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帮助企业创造经济价值1000余万元。

探索“文化浸润式”培养模式学校采用“基地+平台+工坊+课程+社团”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通识性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基地通过开展鲁中南地方特色文创产品设计与研发,持续拓展传承创新边界,初步形成了大师授艺、学生学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机制。基地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双创”大赛和美术技能类比赛,支持学生创意构想落地,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最新产学研成果赋能区域内文创企业开发新产品。探索“校中场模式”,基地开展乡村传统手工技艺产业化振兴的教学改革实践,带领师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触摸传统文化的脉络,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基地还将非遗纳入留学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旨在通过讲好非遗故事、提高非遗传播力量,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助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实施“立体体验式”教学模式截至目前,基地拥有省级割绒纳绣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省级劳模大师创新工作室1个。建有皮艺手作、割绒纳绣、剪纸物语和纹样公社4个实践教学工坊,视觉传达、空间设计2个产教学研设计工作室和1处文创产品综合展示区,总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另有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成立非遗社团5个。基地引进民间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建立大师工作室、文创产品研发工作室、民族工艺工作室,共同研发民族文化产品;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师带徒体验式教学、工作室体验式教学、校外基地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构建了以“课程为根基、平台为支撑、工坊为载体、实践为检验”的文化育人体系。

基地累计培育省级非遗传承人1位、区县级3位,齐鲁工匠后备人才20余位。基地培育的“双创”项目“母亲的艺术”“绣行天下”等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0余项。5年来,为行业培养非遗文创人才300余人。

非遗传承与创新实践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二等奖、山东省实践教学成果奖和非遗教学成果奖。建有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奖项1项,省级奖项3项。

构建“多方联动式”文化传承机制基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进计划”,针对机关、社区等不同受众开展订单式宣讲,构建广覆盖、多维度、立体化传统文化普及格局。开展“文化服务行动计划”,协助企事业单位策划文化场馆、研学基地和旅游景观,开辟传统文化实践场域。组建师生宣讲团,承担日照市文体旅产教联盟职教周活动宣传,提升传统文化实践层次。

基地积极推动非遗在乡村产业化,让传统文化精髓融入乡村生产生活,推动乡村物质精神全方位发展,进一步构建良性乡村生态,提升乡村文化内涵与文化自信。基地依托校内国家级电子商务(京东)校企协同创新示范中心,打造全网矩阵营销体系。线下采用商超配货,线上培育非遗传人IP,开展自媒体直播带货,使非遗产品销量大幅提升。

基地推动非遗技艺走出深山,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校企共研80余款非遗文创产品,“云臻”系列产品被农业农村部选定为东盟国家伴手礼,“云耕”系列产品被临沂市指定为拥军优属产品。

此外,基地试点“跨境平台+留学生技术驿站”特色销售渠道,入驻亚马逊、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让非遗产品站上世界舞台,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国声音。(史曙 王纬)

(责编:陈晨 杨柳)

责任编辑:

本平台为纯公益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发布者:智探职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jiao5.com/post/19044.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2月11日 下午2:22
下一篇 2023年12月25日 上午11:42

相关推荐

  • 东营职业学院: 建强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 培养“齐鲁工匠”

    山东省东营职业学院坚定质量提升、争先创优、升本跨越“三步走”战略,以办学对接地方、专业对接产业、培养对接生产、就业对接需求,建设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6个,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在中国科教评价网(金平果)专业排名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首位,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7%以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薪酬水平、毕业生满意度、企业用人满意度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2023年11月15日
    900
  •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助力技能社会建设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是2002年由河南省政府部门批准成立,2003年在教育部门备案的一所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实行省政府部门主管、河南开放大学代管的管理体制,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统一领导、一体运作”的运行模式。自2016年河南省教育部门将河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以下简称“学分银行”)设在河南开放大学以来,依据河南省教育部门“循序渐进”的建设原则,学校以“边研究、边实践、边产出”的方式,不断推动学分银行各项工作,通过建立校内高职扩招学分转换试点,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使学分银行制度切实落地。

    2024年1月3日
    700
  • 山东: 多措并举助职教体系建设

    近年来,山东全省职业院校平均每年为经济社会培养输送6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全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乡村振兴、海洋强省、脱贫攻坚等领域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从中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和大国工匠,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2024年1月22日
    700
  • 加快构建类型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思考

    PHP弱类型的实现原理分析

    2021年8月17日
    800
  • 提供平台和机会 转动命运齿轮

    几名学习美容专业、参加国内外技能比赛的年轻人,命运齿轮转动的瞬间充满戏剧性:王珮在选专业时与父亲产生矛盾,差点被要求去学并不喜欢的护理专业;为“学一门手艺”上职业院校的冯前荣,原计划到广州街头去摆摊卖麻辣烫;刘嘉嘉高中学的是体育,误打误撞学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

    2024年4月17日
    1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156-9272-67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61360666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