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15个产业学院——“国产工业软件与智联制造产业学院”成立。该校将以此产业学院为载体,与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创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与文化创意合作,加速国产工业软件、信创产业、智联制造等创新发展。 常信职院党委书记成建华介绍:近年来,常信职院突出人才培养问题导向,创新校企合作工作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5%以上,留在江苏就业占比85%以上。其中,超75%毕业生在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相关企业就业。 2024年12月,常信职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入选教育部2024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坐落于常信院工业互联网大楼、占地面积近2500平方米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是由“思瑞智慧测量学院”、“三菱智能制造学院”、“固高固立智能装备学院”三大实体构成的校企合作平台,系统性解决产教融合不深,导致课程体系滞后、实践条件不足、教学内容脱节、教师能力薄弱等问题。 “此平台拥有虚拟仿真实践与真实产品生产实践系统,可同时供近300名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践,锤炼‘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要素网络化、企业管理智慧化’工业四化智能制造人才技能。”常信职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朱敏说。 该校智能装备学院院长史新民介绍,目前,三个产业学院分别对应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通过企业文化对接素质教育、岗位需求对接专项技能训练、技术应用对接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推动一名教师挂靠1个企业、完成1项企业项目、建设1门专业课程、指导1个学生团队、参加1项大赛,形成教学设备虚拟化、学生学习角色化、实训项目企业化、技能培养递进化、教学过程一体化的“五化”教学模式, 为将“政行企校”资源整合运行起来,该校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解剖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症结,探索“统筹有力、调度有方、衔接有序”的合作模式与配套机制,制定《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三年规划(2023-2025年)》,同时创新出“对接产业、需求导向、多元协同、利益倾斜、绩效评估”的校企合作工作模式。 “今年,我们以找准对接点、平衡管理权、利益可倾斜、绩效可评估为方针,将持续打造一院一特色,一群一品牌,一专一名企,一师一企业,一生一项目,不断提升学校产教研用融合发展水平,培育更多行企急需智造人才。”常信职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建俊表示。 如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突出自身特色定位,全面提升服务现代产业质量?这是职业院校亟待破解难题。 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陶大伟介绍,近年来,常信职院不断探索实践,学校与企业联结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已建成3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及数十个开放型区域实践中心、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班、专业化实训基地、订单班等在内的校企合作载体,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提升、基地共建、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项目。 同时,该校通过持续推动校企协同高质量,集聚优势力量,引进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优质资源,围绕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电力等产业,成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与企业共建20余个科研平台载体、10余支科技服务团队,针对企业技术瓶颈,开展“一院一区、一院一镇”“常信博士企业行”等活动,积极赋能江苏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实融合强省建设。 “以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例,校企共同组建理事会,明确各方投入,共同实施发展规划、平台建设、资源开发等工作,深入推动混编师资团队保障教学科研质量、产业主流技术保障学生高薪就业。”该校校企合作处处长邓志辉说,根据第三方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校毕业生满意度从92.61%升至98.09%,用人单位满意度从89.45%升至96.15%。 记者了解到,2年来,常信职院已为1500余家企业提供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等服务,形成各类解决方案近3000项;为常州、盐城、镇江等地的600余家制造业企业开展“教练式”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和“智改数转网联”诊断项目。 在陶大伟看来,这些成果也进一步反哺科教融汇,推动前沿技术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和学校高质量发展。如在辅导企业开展“智改数转网联”过程中,该校围绕企业需求,制定了《工业互联网异构数据采集要求》等58个行业标准,2项科技成果分获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轻工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这些成果都赋能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了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 “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进程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战略任务、重点工作,而产业链党建能起到引领的作用。今年,我校将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党建,多措并举提高产学研创资源‘整合力’,持续释放多元主体‘作用力’,为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建设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作出‘常信贡献’”。常信职院党委书记成建华表示。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编辑:孙嘉隆
审核:过国忠
终审:李建荣
除标明来源外,图片、字体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共同体
发布者:智探职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jiao5.com/post/68269.html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