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
-
国家战略人才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价值、特征与实现路径
战略人才是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可见,国家战略人才是一系列人才,既包括作为关键少数的科学帅才的大师和战略科学家,也包括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的一…
-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发挥高校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明确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高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
-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对建设科技强国进行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
谨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几个误区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深刻阐述、全面部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和方向。这就需要厘清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认识和实践中的误区,推动新质…
-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许玲:职教师资培养中的“补短板”与“强优势”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如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群众需求?本刊邀约了部分两会代表委员畅谈职业教育发展。本期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同志。记者:许委员您好,据悉今年两会您就职教师资培养有提案建议,能否请您介绍下相关背景?许玲: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已经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在办学基本的硬件条件达标之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聚…
-
大国工匠,总书记眼中的“顶梁柱”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同来自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巾帼电焊工孙景南代表亲切交流。发言中,孙景南谈到自己对大国工匠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点头赞许并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这是顶梁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度评价大国工匠,要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饱含着对全社会以实干攻坚克难、以实干创造未来…
-
积极发挥卓越工程师在强国复兴伟业中的重要作用
日前,“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大会授予81名个人“国家卓越工程师”和50个团队“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营造见贤思齐、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长期以来,卓越工程师致力于技术创新,以重大工程任务…
-
高职院校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是指导全社会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高职院校不仅要履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还必须不断增强主体性意识,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以实际作为自觉肩负起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准确落实党的政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落实在育人全过程、全…
-
教育部:改革专升本考试,扩大本科学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
教育部近日公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建议的答复。1月5日记者注意到,对于“关于农村学生就读中职、技工院校的无条件保送公办职业学院接受大专教育的建议”,教育部经商人社部答复称,将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方式,改革专升本考试内容和形式,扩大本科学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关于农村中职、技校毕业生升学问题,教育部指出,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
-
石伟平:在改革中前行,在实践中思考——重读《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倏忽而逝。回首往昔,往事历历在目。1993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创刊之际,我刚从英国留学归来。海外两年的留学经历,不仅让我了解到以福斯特职业教育思想为代表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而且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国外职教经验要“兼容并包,择优而用,形成自我特色”。1998年,我与钟启泉、钱景舫两位教授共同承担了上海市教委“关于上海市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委托项目,并由我担任理论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