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
-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优化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方案》要求,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党委会议议事规则、党委……
-
吴岩会见澳门科技大学校监廖泽云、校长李行伟
1月8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会见澳门科技大学校监廖泽云、校长李行伟一行。吴岩向澳门科技大学圆满顺利完成习近平主席视察活动表示祝贺,对学校积极融入国家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大局,主动推进与内地高校协同发展,在办学质量、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希望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发挥学校独特优势,拓展与内地高校交流合作,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融入国…
-
吴岩向2024年世界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发表视频致辞
12月2日,2024年世界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在香港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开幕式上作视频致辞。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及内地、香港高校的50余位大学校长出席论坛。吴岩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得知识产生和传播方式发生深远变化,本次论坛以“知识全球化”为主题,将有助于凝聚教育改革发展共识,探寻技术变革背景下教育发展新路径。希望中外高校更高质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合作,培养未来领军人才,更大规模推…
-
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在京举行
为落实元首共识、深化教育交流合作,11月9日,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对话会并致辞。他表示,中方坚持教育开放发展,愿同包括意大利在内的世界各国扩大学术交流和教育合作规模,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努力为全球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教育力量。怀进鹏指出,近年来中意教育交流合作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亲切关心和亲自指导,中意教育交流合作格局不断完善、科研合作亮点频现。今年是中意两…
-
985副校长,履新教育部司长!
日前,教育部党组通知:根据4月29日教育部党组决定,吴刚同志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试用期一年)。吴刚简历吴刚,男,1976年8月出生,浙江东阳人,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09-1997.06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浙江东阳中学保送入学)1997.09-2002.04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硕博连读,获得博士学位 (免试入…
-
2024年首期中美百千万院校长云携手暨中美职教院校长对话在美国洛杉矶举办
近日,2024年首期中美百千万院校长云携手暨中美职教院校长对话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视频致辞。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谢永华作主旨报告。安延指出,中美百千万院校长云携手暨中美职教院校长对话为促进中美职教院校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职业教育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促进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中美两国深化合作、优势互补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改革,…
-
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专题研修活动举行
为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确保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三名”计划)高起点实施,高质量推动,近日,教育部组织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2023—2025年)专题研修活动。2023年7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每年遴选一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和高等职业院校(含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在职…
-
新一期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启动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建设高质量教师校长队伍,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实施新一期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4-2027),在2022年“双名计划”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名师名校长培养,培养造就更多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家型教师校长,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双名计划”培养对象为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
-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如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群众需求?本刊邀约了部分两会代表委员畅谈职业教育发展。本期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副主委、浙江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同志。记者:郑委员您好,在政协提案中您建议设立“中国工匠日”,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提案的考虑和背景?郑亚莉: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2020年,习近平总…
-
多措并举 锻造新质生产力——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代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高校要吃深吃透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聚焦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这一基本内涵,推动高校人才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赋能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