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
“工人院士”职业成长的机制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基于对70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成长经历的分析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中坚力量,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全面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关键性人力资本。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与国之工匠的重要责任。然而,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倾向于从理论向度对培养高技能人才进行研究,从实践向度对高技能人才职业成长机制的探索研究相对匮乏,难以构建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基于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相关文本、视频和采访等资料的分析,探析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教…
-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智慧农业转型
“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多方协作,包括农业专家、信息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绿色化,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近日,2024(首届)精准农业发展大会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说。“精准农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得益于GPS技…
-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11月19日至21日,2024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武汉市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院长周济在会上发表了题为《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主旨演讲。周济表示,智能制造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技术路线。智能制造的核心要义之一是“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智能制造技术。同时,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新一代智能制造是智能制造的最高范式。其次…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
薛其坤在指导学生。受访者供图“我是一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曾这样形容自己。1980年,薛其坤参加高考,以物理仅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此后,历经工作和学习深造,他于1994年取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41岁的薛其坤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2023年,他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巴克利奖。这个被公认为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
-
把职业教育办在生产线上——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
王国栋(中)在控制冷却试验现场。受访者供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镌刻在祖国的钢铁生产线上。”这句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的座右铭。作为我国著名的金属压力加工专家,王国栋攻克了高端钢铁领域的一系列关键难题,领衔研发出超级钢以及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当前,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已成为钢铁行业的共识。在王国栋看来,未来钢铁行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承担起工艺、装备、产品、服务全链条一体化创…
-
院士退出机制!定了
近日,两院院士大会分别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进一步明确了院士的增选机制和退出机制!两院章程中的院士增选和退出机制《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二章 院士的产生与退出第四条 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学部主席团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学科布局确定增选名额及其分配,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以下简称院党组)审定。院士增选实行推荐制。候选人由院士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经学部主席团审…
-
捧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德仁院士分享成长“三条路”
从在武汉测绘学院(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前身)勤奋攻读的小伙子,到如今捧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湖北省唯一的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用85载岁月践行了年少时一句朴实却真诚的誓言:“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7月1日,载誉归来的李德仁院士在武汉大学作了名为《爱我中华,科技报国》的专题报告。报告里,他回顾了人生成长“三条路”——从德国留学到学成归来决心报效祖国的留学之路;带领团队专注于解决“…
-
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6月25日下午,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起点上召开的一次盛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
-
十位院士谈如何选专业
2024年高考成绩出炉后,志愿填报即将开始。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怎么选择专业?这些专业有何前景?做决定时该考虑哪些因素?本报特邀请十位院士,回答考生及家长关心的相关问题。小学科、大视野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段宝岩:电子机械工程是个小学科,但是小学科、大视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看似小众的电子机械工程领域,实则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视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设备在高频、高增…
-
多措并举 锻造新质生产力——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代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高校要吃深吃透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聚焦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这一基本内涵,推动高校人才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赋能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