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循道返本:幼儿园学习中心活动的组织与支持
成果完成者:王翔,所在单位为深圳市教育幼儿园
其他成果持有人:陈菲菲、叶玉云、胡振军、卢晓霞、张如楠
该成果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经过近20年探索,课程立足返本理念,回应教育理想,开拓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探索和实践。成果回到儿童发展根本目标,建设高质量活动课程体系,旨在突破学前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一、成果主要内容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引下,课程以融合、跨界、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以课程建设智慧实现儿童主体性与教师支持之间、传统课程观和后现代课程观之间的平衡,经过全面系统推进,打造了以学习中心活动为主体的中国化经验课程范式,回应了当前中国学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描绘了幼儿园课程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蓝图。
学习中心活动在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与总结,构建了观念系统、空间规划和调度系统、资源材料供给系统、教师支持引导系统、APP评价系统等相互呼应、互相关联的课程体系,并趋向完善稳定。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本质发生变化,解决了课程改革中从观念到技术的关键问题,形成了多元学习中心,即幼儿的实习场、创作室,是以协同学习、深度学习、移动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学习空间,是一种实现儿童主体性与教师支持性相平衡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打破多层边界的全新的教育形态。使教育效能深度助力每个儿童,让每个儿童成就更好的自己。
图1 学习中心课程完整架构
构建多层交互、彰显本质的观念系统
学习中心提出“循道返本”的教育理念,提出回归儿童本质的“返本”教育理念,让教育回归儿童本性、儿童生活、儿童精神,让儿童成为真正的学习者。秉持儿童立场的课程思想体系,以顺应儿童天性、关注儿童需要、回归儿童经验,指向幸福生活为教育观,以选择性、支持性、共享性为资源观和环境观,以开放与共享、平衡与完整、合作与创造为课程观,以滋养心灵、协助生命、与儿童共同学习成长为教师观。基于此观念体系,确立了当下与未来幸福和谐一致的学习中心目标体系,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和谐、心灵睿智、具有纯真童心、对生活充满喜悦的儿童,使他们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都能激发和感受对完整生活和完整生命的追求。
图2课程目标结构
创建打破边界的空间规划与调度系统
学习中心把幼儿园内人、事、物进行不同广度、深度和密度的连接,打破班级、教室、年龄界限,充分运用空间共享概念,把园内不同建筑、楼层、班级、教室、区域重新规划利用,创设多样化学习中心,以“中心制、走班制、混龄制”三大机制组织运作,实现全园人员、场地、活动的灵活调度。
1. 创建多样化、共享性强的学习中心学习中心是儿童的实习场、创作室,幼儿园突破学科和领域界限,创建机械建构、科学探索、自然博物、生活体验、音乐韵律、戏剧表演等20个室内外学习中心,细化为100多个区域(如图3)。不同区域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个性儿童的需要,每一个空间都充满了学习机会,全园幼儿资源共享、自由选择,使每一个空间发挥最大教育成效。
图3 二十个学习中心与区域设置
2. 采取开放式、自主性的走班方式
学习中心采取走班学习方式,让每个儿童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走班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班级整体走班、幼儿自由走班。通过轮流选择重点区域确保各领域学习均衡,幼儿自选非重点区域尊重个体倾向性、发挥优势智能。幼儿在APP小程序进行选区,根据区域人数控制及自身需要随时调整选区与计划,通过谈话、工作、分享三个走班环节进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表达。支持教师指导、观察评价幼儿学习,实现科学灵活的个性化学习路径。
图4 幼儿APP智能选区
3. 实行协助式、合作性的混龄互动
为解决走班适应问题,全园混龄编班,让大小孩子结对互助,形成大带小的学习中心混龄走班模式。混龄学习更好地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协同学习,大孩子示范操作、指导小孩子,起到“小老师”的作用。空间规划和环境设置都会考虑不同年龄幼儿使用的尺寸和规格。混龄生活让幼儿角色逐步转变,从被照顾者成为照顾者,由跟随者成为领导者,实现了儿童跨越式交往和阶梯式发展。
图5 混龄一日生活的异质互动
营造共建共享的资源与材料供给系统
在教师、幼儿、家长及其他成员的共同参与下,学习中心汲取来自社会、自然、生活等各方资源,汇集上万种学习材料,最大范围地挖掘、开发、共享课程资源,形成不断丰富、更新、完善的资源与材料供给系统。
1. 设立全面系统、丰富多元的学习内容学习中心融汇各种教育资源,依据五大领域、紧跟社会发展、植根本土文化、反映儿童生活。学习内容包罗万象,从生活和社会文化中挖掘典型的、儿童感兴趣、有价值的活动和场景,落实为学习区域和教学材料,具有多元化、创新性、综合性特点。每个中心有不同的侧重点,区域不重复、不缺失,各领域内容相对均衡完整。
图6 学习中心侧重点与五大领域关系
2. 提供真实适宜、分层多样的学习材料
学习中心提供了各种真实、可操作的工具和材料,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材料类型丰富且具有开放性,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能力水平儿童的学习需要。材料结构从低到高,活动由简单到复杂,满足幼儿不同程度思维及创造需求,逐步提升难度和挑战。同一区域材料具有层次性和可选性,不同区域材料之间有机联系。随着幼儿需求变化和外界环境发展,材料不断更新丰富,调动儿童多种感官,在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中生发与延伸经验。
3. 开发广泛采集、融合创新的课程资源
通过广泛征集、择优遴选、加工储备、共治共享等环节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自然环境、家庭社区等资源拓展更多学习可能。学习中心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有传统教育玩具,也有新颖材料;有相关书籍作品,也有电子资源库、辅助设备等。幼儿、教师、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积极参与挖掘优势资源,共同探索和研究,将资源创造性融入区域活动中。随着社会资源日新月异地变化,学习中心材料不断与时俱进,带给儿童新体验和学习经验。
建立协同合作的教师支持引导系统
学习中心构建了真正激发儿童主体性的教师鼓励、支持和引导系统,实现儿童主体性与教师支持之间的平衡,并形成了一系列情境性、过程性、应变性方法与策略。
1. 构建“以学定教”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学习中心活动强调幼儿主体性和主动性,每名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求,自主选区及制定学习计划,并灵活调整学习步调和学习难度。通过谈话、工作、分享三个环节讨论感兴趣话题,规划学习任务,自主进行活动体验、探索与创作。教师在区域定点指导,通过观察、引导、支架、评价,促进儿童经验生发、延伸与提升,让儿童的“学”决定教师的“教”,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个性化学习路径。
2. 研发支架儿童学习的核心经验体系教师长期观察与记录学习中心各区域中幼儿的活动表现,从中提炼各区域各年龄阶段幼儿典型行为表现与特征,逐级归纳为一级(学习中心)核心经验、二级(区域)核心经验、三级(典型活动)核心经验。20个中心的77条一级核心经验与《指南》32个子目标完全匹配及全覆盖,265条区域二级核心经验涵盖了幼儿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内容。核心经验体系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经验水平、提供发展适宜性材料、支架活动深入探索、指导经验生发延展,是教师引导和支持幼儿、反思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抓手。
图7 学习中心一级核心经验图
3. 研究促进深度学习的典型活动
教师团队不断总结经验,经过反复打磨淬炼,梳理了近200个典型性活动,形成以初步感知、深入探索、创造性表达为三个活动阶段,以激发已有经验、预备相关知识、设计步骤方法、深度加工作品、分享成果展示为五个步骤的活动过程,以及相应的支持策略,促进儿童自主性深度学习。典型性活动不仅保障了学习活动质量,也体现教师自我能动、自我创造的反思性教学方式,形成有实践检验、有实效的、可示范推广的课程资源。
图8 幼儿个性化学习路径及教师指导策略图
4. 倡导“能者为师”的教师合作性教学
学习中心新的组织方式,引发教师不断变革角色以应对课程挑战。全园教师协调一致行动,保障活动有序实施运作。幼儿园根据教师个人特长优势,选择担任不同学习中心岗位,分工合作,共同创设环境、指导活动、评价幼儿,成为学习中心研发者、指导者和管理者。幼儿园倡导“能者为师”理念,来自行政后勤、家长、社会等群体中精通某领域的“专家”都可成为学习中心老师和顾问,为课程建设注入了专业活力。
研发动态追踪的APP评价系统
学习中心走班式学习对课程管理及儿童评价带来巨大挑战,运用信息化技术,研发和设计了与课程相匹配APP评价系统,为儿童个性化、连续性的学习评价、提高教师效能,便捷统筹管理,构建云端家园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支持。
图9 APP评价系统设置图
1. 设置智能化、自主化的选区方式
APP系统实现幼儿自主选区,用图画、标识、语音等方式提示幼儿区域的名称和人数。幼儿根据学习兴趣及进度自由选择,与同伴一起制定、调整学习计划。系统呈现全园幼儿整体选区情况,自动统计生成幼儿选区次数,直观了解幼儿学习轨迹,并为幼儿后续选区提供参考。APP评价系统经过跨界研发,覆盖幼儿、教师、家长、管理者、来访者等全部用户群体的需求,实现智能化的课程管理。
2. 创新实时性、动态性的评价过程
APP系统在选区后自动生成活动记录页面,教师可以用语音、照片、视频等方式即时记录幼儿活动过程。通过观察幼儿活动表现,在系统中对照各领域经验指标进行检核,检核结果将实时动态生成幼儿五大领域动态发展雷达图。雷达图持续追踪幼儿五大领域发展状况,并形成每个幼儿的电子成长档案。评价系统通过质性和量化方法让评价结果更加科学精准,便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势智能,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幼儿提出下一阶段的学习建议。
3. 支持反思改进、多方交互的云端共育
APP评价系统使评价与儿童发展一体化、与教师成长一体化、与家园共育一体化,并快捷完成信息的有效交互。电子学习档案记录幼儿连续性、完整性学习过程与结果,形成计划-观察-记录-评价-分析的课程闭环。教师通过该系统可以了解全园幼儿发展情况,能适宜地指导进入区域的每个幼儿,还可以查看专家、来访者的活动点评并进行反思与总结。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学习轨迹和发展动态,积极参与课程,管理者能够了解活动质量并提出教学建议。
成果打造心得与未来展望
成果打破传统,立于当下,面向未来,以儿童发展为基石,以“循道返本,返本开新”的理念为引领,以融合、创新、跨界为建设思路,以专业化教师团队为坚实保障,对学前教育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循道返本,返本开新”厚植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返本”要回归教育的本和源,确保幼儿教育向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开新”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为未来社会培养多元化人才。课程的建设不仅要切实突破眼下教育困境,而且需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透过对教育改革深度地、具有预见性地思考,凝心聚力,务实笃行,走向教育的未来。
课程将会不断完善与创新,重点解决观念到技术的关键问题,向儿童学习,与教师协同成长,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的热情。通过多种路径,将课程引向更远的地方,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中国本土的、先行先试的教育典范,为实现幸福理想的教育生活而不懈努力。
本平台为纯公益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发布者:智探职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jiao5.com/post/23952.html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