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新质生产力,职教大有可为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此前围绕“锻造新质生产力,教育何为”的主题展开一系列讨论。笔者认为,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需要科技创新型人才,也需要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坚实支撑。
-
职业教育培养工匠人才如何发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同时指出,“把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党管人才总体安排统筹考虑,支持各地将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引进目录。”
-
教育标准“走出去”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一环
当前,国际发展博弈加剧,不同国家间的竞合,将由资源调动能力转向标准规则制定、利益联盟构建、影响力传播、治理经验吸引力等更深层次的竞合。教育是最积极有效的对外交流融合途径,以教育教学标准“走出去”引领推动实现制度型开放,具有重要的服务大国外交战略和以开放促教育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
-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找准切入点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正全面融入社会各领域,职业教育也迎来数字化转型的新契机。职业教育必须紧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在素养提升、技术嵌入、机制完善三个方面找准切入点,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新型产业工人根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也称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最核心的要素。而对于新质生产力来说,新型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和关键因素。
-
把握职业教育研究的四个典型特征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在支撑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之相比,职业教育研究仍存在“散”“弱”“虚”等问题,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指导性与支撑性作用有待进一步显现。
-
职教“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如何建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助推器”,是落实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重要“承载体”,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组合体”。
-
东营职业学院赴外研社调研交流
1月11日,东营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学生工作处处长赵云华带领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一行4人,到外研社职业教育出版分社进行深入调研与交流。
-
共建15个产业学院,这所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有“底气”
日前,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15个产业学院——“国产工业软件与智联制造产业学院”成立。该校将以此产业学院为载体,与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创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与文化创意合作,加速国产工业软件、信创产业、智联制造等创新发展。 常信职院党委书记成建华介绍:近年来,常信职院突出人才培养问题导向,创新校企合作工…
国内首个职教大模型!“知行大先生”重磅发布!
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当前,中国正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深度融合。今年3月,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对于作为培养一线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重要阵地的职业院校来说,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考题”。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赞69 为深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