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强化关键办学能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双高计划”专业群聚焦智能互联时代数字经济大发展,扎实开展课程教学资源等关键办学能力建设,深化服务数字产业,凸显自主可控技术,在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人才培养高地、攻关“卡脖子”应用技术、建设卓越“双师型”队伍、贡献政策制度标准、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推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着力实施“四大工程” 引领“双高计划”建设
近年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构建“一融双高”党建体系,大力实施“领航聚力、铸魂育人、强基固本、文化强校”四大工程,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先后获评“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四维三级”体系 打造高水平专业集群
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也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差别化竞争的战略选择。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从群架构、品牌打造、指导咨询、管理运行四个维度构建专业群“四维三级”建设体系,探索出具有校本特色的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化建设新模式,有效解决了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契合度不高、品牌效应不强、运行管理效能不高等问题,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效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精特新高”推动“双高”建设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锚定强国战略目标,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双高计划”建设定为“一号工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办学优势,服务湾区超万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打造一流治理,汇聚一流资源,培养一流人才,提供一流服务,领军开放办学”的建设思路,走“专精特新高”建设之路,成为大湾区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化人才供给高地和技术创新引擎,大步迈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职业院校。
-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大数据技术专业群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2021年4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新要求;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新任务。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自2020年开始在大数据技术专业群实施“三融 三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2022年5月,申报的《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群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
长沙商贸旅游职院推进餐旅会专业群建设,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
不久前,湖南最大的“菜篮子”——湖南省长沙县海吉星市场迎来了一群特殊的“顾客”,他们是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湘菜之子”实践团。通过现勘、座谈等方式,实践团学生收集到了第一手数据信息,为湖南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样态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接《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智能制造战略任务,及时加大智能制造领域专业建设力度,牵头成立工业机器人职教集团与智能装备职教集团(该两大集团先后成功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加大与龙头企业产教合作力度,产教融合基础厚实。学校教学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奖项4项,其中“四方协同,精准对接——高职模具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荣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共享工厂’:高职智能制造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平台的创新与实践”荣获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于厚实的建设基础,常州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首次发布高职院校专业认证指标体系
“整个高职战线缺少一个大家认可的统一的质量认证标准,实践中确定评价办学质量的指标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9月22日,在2023年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慧波发布了该校历经5年研发的、且经实证验证的高职院校专业认证指标体系,并对当前高职办学质量评价做出了如上评述。
-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产教协同 打造高水平软件技术专业群
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工业互联网对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省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的示范区和全国工业互联网的先行区,拥有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其中97%的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核心软硬件技术研发和升级能力薄弱,对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发紧迫。
-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产教融合 探索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新路径
多年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始终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利用完善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打通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脉络,通过音乐理论课、舞台表演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艺术排练课、乐团实践课等内容,将各类课程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互相促进、相互提升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