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在教育部公示的《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名单》中,复旦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5项成果入选,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本文整理分享了5个获奖成果的成果介绍,供各高校老师学习交流,为各高校院系申请培育教学成果提供更多思路。

构建分类培养体系 践行“四个面向”使命

——复旦一流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

1

成果信息

获奖等级:一等奖

成果完成人:金力、张人禾、陈焱、楚永全、先梦涵、胡安宁、周鲁卫、顾云深、陆昉、汪玲、杨长江、高帆、储以微、陈玉刚

2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作为近代中国研究生教育先声的复旦大学,新世纪伊始率先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深化综合改革,经过廿余载探索实践,建成“一体两翼”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形成以“一流研究生培养”为目标,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翼”齐飞的研究生教育新格局。

本成果探索架构分类培养体系,破解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同质化问题。具体包括:

  1. 在基础研究和“卡脖子”领域,如何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拔尖人才,破解“高精尖缺”人才供给不足问题?

  2. 在经济社会和人民健康领域,如何培养具有重大行业产业影响力人才、医师科学家,破解应用型高端人才培养与产业链衔接不畅、医教医工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

1.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构建以知识创新为内核的 “高精尖缺”人才培养体系,让学术学位更“高”

聚焦“学术的高度”,发挥多学科优势,实施人类表型组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率先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实施申请-考核制、长学制、“卓博计划”等改革,构建“以一流名师授课为主导-学术前沿探索为内核-创新思维训练为引领”的多层次进阶式本硕博贯通课程体系,推行分流退出-资格考试-研究生教育督导-学位授予质量内控机制等系列改革,打造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学术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

瞄准集成电路等国家重大需求领域,统筹资源配置、科研组织和人才培养,打破以院系为主体培养研究生的单一模式,以“首席科学家牵头+青年研究员为骨干+博士生为主体”方式组成创新团队,构建以战略需求为导向-高端科研平台为主体-高水平师资为驱动-一流研究生培养和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为目标的科技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2. 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构建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让专业学位更“专”

聚焦经济社会治理和重大产业工程问题,实施经世善治人才培养计划、工程硕博士培养计划,与机构、行业、产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实施核心课程-前沿专业课程-案例实务课程改革,建立以治理实效、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实训体系和多元评价机制,探索“专业学位+能力拓展”育人新模式。

瞄准健康中国2030超前布局紧缺和急需医学人才培养,实施创新型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本研一体化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专项改革;实施理工医深度融合的本研贯通“3+3”跨学科培养高水平工程人才,创建全国首家质子重离子医院,聚焦新现再现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重大问题,以医教研融合创新打造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4

成果的创新点

1. 树一流育人标准 ,建“三全”新机制

坚持“需求导向,分类引领,笃志创新,造就卓越”育人理念,构建优生-优师-优培结合的全方位人才选育机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结合的全链条培养机制、学校-院系-导师结合的全要素质量评价机制,追求“一流育人成效,一流学术成果,一流社会贡献”。

2. 持续实践创新,走分类培养改革之路

2000年获批“在两院院士和杰出教授中实行自主招生政策”,2007年试行“申请-考核”制,2013年三部委发文推广;2020年起实施本博贯通的“卓博计划”,以优生优师优培打造博士生教育品牌。2007年首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医学院校推广。2020年以来实施“博英行动计划”系列,持续深化分类培养改革。

5

实践推广应用效果

1. “高精尖缺”学术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近三年研究生参与Nature等国际顶尖刊物论文发表94篇;2000年来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2篇;近五年8400余名研究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147项,560余名研究生直接贡献1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毕业研究生在国家高精尖缺领域贡献突出。

2. 高层次应用复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5个专业学位点参评教育部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均获评A类;廿年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3.7万余人,MBA培养数百名全国主要行业高级管理人才;出版全国首套成体系案例型管理类教材120余本,累计发行74.8万册;研究生群体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健康贡献度显著提升。 

服务需求、提高质量

——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与创新实践

1

成果信息

获奖等级:一等奖

成果完成人:吴凡、汪玲、樊嘉、束金龙、胡鸿毅、葛均波、毛颖、江孙芳

2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健康中国建设新目标、人民生命健康新需求、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国际人才竞争新挑战,提高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所面临的主要教学问题是:如何强化医学专业学位博士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服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如何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培养解决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的医学领军人才。

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

1. 开展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研究

2014年以来,本项目组作为上海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改革工作组长单位,围绕如何立足基本国情、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医药创新能力等重点问题,完成了国务院学位办“健康中国建设与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等委托项目。研究成果通过中国工程院、中国高教学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以6份研究报告、24篇教改论文和2本学术专著形式提交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上海市。

2. 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

2015年,本项目组率先全国开展临床医学博士“5+3+X”培养模式改革,已经培养811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一是强化临床实践能力;二是提高临床理论水平;三是强化临床研究能力。


3. 实施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

2018年12月,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上海市“三方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率先全国探索综合性大学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科教结合”和“交叉融合”培养机制改革。通过建立健全“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拓展学术学位“Med-X”新模式、构建培养质量保障监督体系、探索“MD+PhD”双学位教育、提升医学研究生国际化水平、加快生物医药工程博士培养,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4

成果的创新点

1. 理论创新

围绕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重点问题,承担国务院学位办“健康中国建设与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等项目,率先构建临床专博“5+3+X”培养新体系、交叉融合“Med-X”新模式和“MD+PhD”双学位教育新方案;首次提出大健康视域下医学人才培养的“三大转变”、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组合拳的“三种模式”和医学教育教材建设的“九新理念”。

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2. 实践创新

1)率先实施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将思政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形成“三全育人”长效机制;通过临床交叉研究院,探索“Med-X”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机制;组建研究生教育督导专家组,开展全过程督导评估;探索“MD+PhD”双学位教育,培养未来“医师科学家”;以“学术交流”为桥梁,提升医学研究生国际化水平。

2)率先试点“5+3+X”临床医学专博和专科医师培训结合,实践引领全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实践示范如何结合“学位论文科研”和“临床专科培训”,解决临床诊疗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实现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5

实践推广应用效果

本成果为新时代如何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满足健康中国建设对高层次医学人才需求,提供了可复制可应用可推广案例。本成果主要完成人累计130余次在各类全国会议上围绕“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进行主题发言,成果辐射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00余所医学院校,推动数万名导师和管理干部转变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学改革。

本成果在复旦已为社会培养输送数千名高层次医学人才;在全国已成功推广到数百所医学院校,特别是在综合性大学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改革方面成效显著,预期应用前景深远。

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顶天立地”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于同隐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成果信息

获奖等级:一等奖

成果完成人:彭慧胜、杨武利、王芳、丁建东、冯嘉春、邵正中、汪长春、郭佳、张红东、杨东、何军坡、刘顺厚、江明、杨玉良

2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研究生教育重科研、轻教学,研究生主动探究学习严重缺失的问题。

2.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指定研究课题,无法有效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的问题。

3.研究生存在重学位、轻学识,不敢挑战世界前沿重大科学难题的问题。

4.研究生过于注重个人短期发展、缺乏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研究驱动力的问题。

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

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图1.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于同隐模式”


(一)尊重学生,建设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多学科交叉课程设计、探究式小班互动教学、兴趣导向性选题机制和“六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教师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激发学生的“创新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二)甘为人梯,创立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机制。

依托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以“重大项目支撑、大团队协同攻关、研究生勇挑硬担”驱动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机制,通过问题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模式,引导研究生将国家需求和自由探索相结合,在重大任务中勇挑硬担。建设交叉学科实践创新中心并提供全时段技术服务支撑,弘扬无私奉献、提掖后进的培养文化,切实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三)敢为人先,建立国际视野下的基础前沿研究培养机制。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通过建立国际视野下的基础前沿研究培养机制,形成“世界顶尖科学家合作指导、一流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引领性前沿问题国际研讨”的多层次国际化育人模式,激励研究生敢为人先,聚焦世界科学前沿难题,通过多学科深度交叉拓展出生物大分子、高分子纤维器件等新兴方向,有效解决了一流学术研究缺少源头创新的问题。

(四)心怀大局,建立理论指导实践的全链条融合创新培养机制。

注重培养研究生树立以面向国家需求为己任的学术追求,形成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全链条融合创新培养机制,开拓出“理论模型为先导、结合实验验证指导工业试验”的研究模式,有效解决了核心产业领域缺失关键技术的难题,成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立地”培养新范式。

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图2. 全链条融合创新培养路径示意图

4

成果的创新点

经过三十年的教学实践,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创建形成以“尊重学生、甘为人梯、敢为人先、心怀大局”为内涵特征的“于同隐模式”,建立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孕育创新理论―深厚基础理论催生颠覆性技术―协同攻关推动服务国家战略”的全链条融合创新培养路径,以“顶天立地”创新人才培养引领国际前沿、服务国家战略。

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图3. 本成果创新点示意图

5

实践推广应用效果

研究生敢于挑战世界科学难题的“顶天”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基础性、前瞻性国际前沿交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进展,多次以第一作者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原创论文,催生全新学科方向,培养了大批国内外学术领军人才,引领世界高分子科学发展。研究生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立地”攻坚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创业团队近5年荣获“互联网+”、“挑战杯”国赛3金7银,近70%毕业生遍布国家重点单位与重点行业,多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了一批

“高精尖缺”产业领军人才。成果完成人多次向各级领导汇报研究生创新成果,主流媒体多次报道优秀研究生培养成效,产学研合作培养新模式被评价为“改变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模式”,引领示范作用引发广泛关注。

“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

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1

成果信息

获奖等级:二等奖

成果完成人:葛兆光、杨志刚、章清、李星明、吴玉贵、董少新、刘震、朱溢、Rostislav Berezkin、邓菲、张佳佳、许全胜、朱莉丽、王鑫磊、段志强

2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课程体系建设起步于2007年。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精心打造了涵盖40余门课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开展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尝试自主构建从中国出发的亚洲史知识体系,培养能够立足中国但不局限于中国、能够放眼亚洲乃至全球,有较好语言和文献能力,明确的问题意识,对亚洲尤其是对艺术、宗教与历史能综合研究的人才。成果解决的教学问题包括:

(1)解决亚洲研究得不到应有重视的问题

(2)解决研究生思考中国历史视野较为狭窄的问题

(3)解决研究生与国际学界对话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

(4)解决研究生利用单一史料开展研究的问题

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成为“国际学术潮流”的预流者,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参与“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的教师团队不断回应国际学术潮流,同时也高度重视方案所体现的中国色彩,向国际学界传递中国学者对于“亚洲”的看法。持续调整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贯致力于建设自主的亚洲史知识体系,突出其中国色彩。

(2)紧紧围绕“方法”与“视野”,用心规划课程体系和教材

“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是结合多年实践总结出的针对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方法和视野也是规划该课程体系的核心因素。具体包括基础学位课,理论与方法课,问题导向课,史料研读课,语言训练课等。已出版的教材《研究生学术入门丛书》,《亚洲史的研究方法》,则是该课程体系的核心教材。

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葛兆光教授领衔讲授《亚洲史的研究方法》课程

(3)开辟高端海外合作,为研究生提供来自世界名校的师资

文史研究院成立即聘请了来自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鲁汶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的学者组成国际评鉴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还签署了东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复旦大学三方合作协议,推动国际知名学者以多种方式参与到课程体系建设中。

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第十二届“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夏季研修班现场

(4)提供多元的学术训练机会,全面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

持续12年举办的“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夏季研修班,七届“东亚人文研究博士生研讨会”等都给研究生提供了广泛学术训练机会。通过搭建海外合作平台,数十位研究生获赴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学习的机会。

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25册) 《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30册)

4

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1)打造出“明确一个方向,集合一支团队,形成合力建设”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自主构建从中国出发的亚洲史知识体系

课程体系秉持“从周边看中国”的理念,围绕“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这一研究方向,建设了涉及理论与方法、问题导向、史料研读、语言训练等方面的课程体系,既填补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漏缝,又致力于实现艺术、宗教、历史等多个学科的融合创新。在研究区域上,从传统的单独的国别史研究转向跨区域研究。

(2)课程体系建设有明确的聚焦,有助于研究生弥补知识短板,接受全方位跨学科训练

聚焦“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进行课程建设,把原本归属于不同学科方向的艺术史、宗教史和文化交流史结合起来,打破国别史、区域史、专门史的局限,引导研究生了解和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开展学科交叉式的史学研究。

(3)从中国出发、以亚洲为聚焦点的课程设计理念,帮助研究生成长为立足中国、具备全球视野的研究人才

建设“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课程体系,有助于研究生成长为立足中国、具备全球视野的研究人才,具备国际学术对话的能力。

5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在国际学术舞台分享“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这一课程体系的建设经验,传递中国学者的声音

(2)加强教材建设,推广“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亚洲史的研究方法》教材 《学术史研究:文献与方法》教材

(3)通过持续多年的课程建设实践,全球知名高校的三百多位研究生得以分享成果,在人才培养环节取得了一定成效

“支部建在最基层学术组织上”

——卫生健康领域研究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

1

成果信息

获奖等级:二等奖

成果完成人:史慧静、汪玲、吴晓晖、蒋泓、包涵、尤小芳、何珂、江培翃、许晓茵、包江波、陆柳、姜友芬、陈兆君、谭晖、钱序

2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把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培养各环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研究生教学面临的教学问题:一是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不足,育人成效有待提升;二是基层党建和学科研究生培养合力不足,组织机制有待优化;三是研究生主动服务国家需求的意识不足,行动自觉有待加强。

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

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1. 注重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将“支部建在最基层学术组织上”

根据研究生分散学习为主的培养实际,率先全国在课题组、教研室等最基层学术组织设立党支部,在重大项目组和科研平台增设党支部,创新性地把教职工与中高年级研究生编成师生联合党支部,形成基层党建和学科建设的强大合力。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全覆盖,由长江、杰青、万人计划等优秀党员学术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推动基层党建和学科建设双融双促,将党建优势持续转化为学科育人优势。

2. 注重在学科培养中融入思政,提升育人能力和成效

党支部开展活动时,邀请全体师生参加,为实现教师、学生思政全覆盖提供制度保障。发挥党支部政治引领作用,注重提升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育人意识和岗位胜任力;加强对全体师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设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课程,强调学位论文选题对接国家卫生健康需求。将价值引领贯穿培养关键环节和日常科研训练,养成研究生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学术品质;让研究生在完成国家重大任务和处置公共卫生事件中增强理想信念,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3. 注重知行合一,将思想共鸣化为实际行动

通过学科发展史和行业体验、专题教育和特色实践项目,推动学生体悟国情民情,发现真实世界中的卫生健康问题。在医疗服务和卫生行业实践基地,以支部共建等形式强化党建引领,传递思政育人理念。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健康研究所等全球卫生平台,使研究生在参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卫生实践和健康干预等实践中,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依托“蔚枫”生涯工作室,加强生涯认知、生涯赋能和生涯关怀,引导研究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4

成果的创新点

本成果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党建传统和卫生健康领域研究生培养实际相结合,把支部建在最基层学术组织上,强调党在统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卫生健康领域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形成了“党建引领、学科融入、知行合一”的新模式和新路径。让学术学位研究生面向世界卫生健康领域前沿,在参与科研项目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提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让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医药卫生行业实践中获得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

5

实际推广应用效果

复旦大学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2017年党的十九大以来,成果经历5年实践检验,育人成效显著: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学术学位研究生作为主要作者,围绕卫生健康领域前沿和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在国际顶尖期刊连续发表学术论文;数千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成果构建的“医学学科、卫生行业、全球治理”育人平台进行实践,获2020年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2021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项目;研究生在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中提高了用专业所学为人民服务、为强国奋斗的行动自觉,数万名毕业生95%以上投身于卫生健康领域重点岗位和基层一线。

本平台为纯公益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0)
上一篇 2025年1月7日 下午12:19
下一篇 2025年1月7日 下午7: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156-9272-67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61360666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