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主要内容
本成果以寻找一条学校内生式发展道路,建设现代教育为出发点,以学校课程建设为优质发展方向,以美育为突破口,探索综合性、深度性的育美化人体系建设,以大美育牵引学校转型发展。历经10年,创建课程、活动、学科教学、跨学科、校园环境等五个方面“融通”的大美育课程教学体系,形成全方位的“美育浸润”,走出了一条以美塑造精神世界的育人新路,为美育改革提供了实践范例。
成果一:美育育人理念创新01 提出美育重在精神境界涵养的观点认为美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智能,通过感性的、情感的美感直观、感知、想象与创造,培养学生直观洞见真理的智慧,从根本上滋养人性,培养人文精神,温润心灵,提升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人生智慧。02 主张美育具有真善美的内在统一美育与德性涵养、自然世界认知、身体的健美、劳动创造密切关联,其根本特性乃是一种身心合一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获得完整的、智慧的生命体验、感悟,获得“向美而生”的精神追求。美育需要实现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相互融合育人。03 提出了超越技能性审美的综合性美育观点认为审美感知、审美欣赏、审美想象、审美创造是一个系统,同时美育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认为当前中小学审美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单向度化以及技能化或浅表化,提出必须从单向度的美育走向综合性的美育,必须从技能性审美走向思想、心灵或精神的审美,真正实现育美化人。
成果二:整体构建了“融通”美育育人实践范式 01 课程融通把学校的“五育”看作是一个教育的整体,基于学校美育特色,将美育课程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课程进行有机融通,尝试美德、美智、美体、美育、美劳等课程的设计与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均衡发展。02 活动融通将美育与班队活动相互融通,以“校园四季”融通式系列活动为生活主线,重建师生校园生活,打造审美教育特色。学校在活动的开发中充分挖掘活动的育人价值,丰富学生审美实践和审美情感体验。
03 学科融通通过各学科教学专题课型的系列化探索,挖掘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如语文的诗词文字美、数学的严密逻辑美、英语的语法美、科学的规律美、信息技术的科技美、体育的动作协调美等,实现美育与学科教学的融通。
04 跨学科融通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跨学科感受美、创造美,实现美育的跨学科融通。
05 环境融通通过创设“艺术馆”式校园环境和美育氛围,从视觉上的审美艺术引领、内涵上的人文艺术关怀、空间上的育人艺术挖掘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美育,将美育融通到校园环境中。成果三:形成了美育育人协同机制一是创设美育育人协同机制,构建家、校、社整体协同育人体系。二是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学科组为单位的同设计、同备课的协同教研机制。三是围绕“五育”融合及跨学科育美,构建专家、名师、骨干教师为主的协同教学团队。
二、成果打造心得
(一)成果研究应紧跟时代并紧扣实际教育教学成果研究应以国家教育教学政策为指导,与时俱进,紧密关注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吸收、融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学校和教育教学现场,坚定学生立场,准确把握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让研究有意义且起作用。(二)成果研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成果研究不仅需要深入探索教育理论的前沿,更需紧密关联教育教学实际,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反思、改进,确保成果研究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三)成果研究应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在成果研究中,要勇于克服困难和障碍,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创新的视角审视教育问题。同时,创新的成果必须具备可行性与推广性,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能推广到区域内乃至全国其他学校,真正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全面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
三、未来推广和深化方向
团队通过“融通”育人实践体系,将美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美育浸润”新模式,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团队将与时俱进,紧跟国家政策与时代发展,继续深化美育教育改革创新实践探索,将“融通”育人实践方案做得更加完善,推动学校美育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国的美育改革提供实践范例。
【成果完成人】:王 婷(深圳市光明区玉律学校)
【其他成果持有人】:张静慧、曲立超、肖晓艺、杜新添
本平台为纯公益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