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层次一体化”新环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一、案例实施的工作基础
本项目基于新时代环境领域“交叉型、智能化、创新性、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和工程教育认证要求,针对原有培养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亟需解决的3个问题,依托各类精品课、“国家级工程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校内污水处理站、跨院系的一些教研活动等实训研发基地等平台,以及跨院系交叉融合前期基础、各级创新平台、工程中心等产学研一体化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国际化平台等前期工作基础,结合工程认证工作顶层设计和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二、案例改革思路及举措
项目以新时代环境领域的发展需求及国际工程认证要求为准则顶层设计,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和工程认证“同步走”协同推进思路,并通过顶层设计、跨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合作,系统构建了层层推进的、理论-实践-应用结合的“六层次一体化”环境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案例实施成果及成效
(一)实施成果1.构建了“六层次一体化”环境类融合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基于创新基础知识、基本功、思维与方法、创新创业实践与研发、国际化、创新意识与思想道德协同等6个层面,系统构建了“六层次一体化”环境类融合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图1 “六层次一体化”新环工融合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2.建成教研产相长的教师团队,形成多校融合教研模式构建了涵盖教学名师、长江学者、企业导师等教研产能力突出、科研/产业反哺教学的教师团队。形成多所高校教师融合互促教研模式。3.构建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自主培养范式协同化学、材料、计算机、电子信息、医学等学科,形成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新工科环境类特色培养模式和融合式创新创业人才自主培养范式。
4.形成虚实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智能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虚实结合/线上线下互补多元智能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图3 虚仿、慕课实验等智能实训教学平台资源5.打造多元国际化培养模式依托教育部111引智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打造“多元国际化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学科国际影响力。6.形成见成效、可复制的全流程贯通式实施方案通过示范班实践研究,形成全流程贯通式创新人才实施方案,思政全程浸润。
图4 新环工全流程贯通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及成效(二)实践效果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斩获“互联网+”中国国际大赛银奖等31项奖项,发表10余篇科技论文。近2年本科生深造率高达70%,深造学校包括斯坦福、清华、北大等多所知名高校。教学成果有力推动了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队伍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助力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级一流课程(5项)、天津市教学团队等教学荣誉,实践应用成效显著。
四、案例的创新点及特色
1.系统构建了符合新时代环境领域发展要求的“六层次一体化”融合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2.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工程认证“同步走”思路,构建5个1个性化培养方案和理论-实践-应用深度交融的创新创业自主培养范式。3.形成多元智能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见成效、可复制的贯通式实施方案。
五、案例应用及推广情况
当前项目成果已在我校全面应用推广,取得良好教学成效。通过多途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辐射了本成果。主办的“京津冀新工科环境类教学研讨会”,形成了首个环境类新工科专刊,形成影响力和口碑。
当前已有30多所高校环境学科在本科生新工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均借鉴、应用了本教学成果。成果在天津市和全国范围内辐射引领效果显著,产生了积极良好的示范效应。受到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及多位教指委副主任组成的鉴定组的高度认可。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 孙红文
本平台为纯公益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