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交叉与多元协同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案例实施工作基础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桥梁总数、总长度均位列世界第一,但存在病害的桥梁占比25%以上,桥梁工程已从建设主导向建养并重转型。因此,传统桥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转型的智能升级,亟需培养大批复合型智慧桥梁工程科技人才。
(二)工作基础
1.学科交叉优势突出:桥梁建设与管养相关成果由土木、信息、数理等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研发;形成稳定的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与创新教学科研群体。
2.协同育人基础坚实:目前已有多个国家级科教平台支撑;创办“茅以升桥梁班”,聘请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孟凡超等校外专家为兼职教授,校际协同联合创办“重庆智慧城市学院”。
二、案例改革思路及举措
(一)改革思路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强国”战略,应对桥梁工程智能信息化发展的人才需求,按照“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新工科建设思路,整合资源、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新模式、新机制,培养数字化设计、工业化建造、智能化管理、智慧化运维的复合创新型“智慧桥梁”新工科人才。
(二)具体举措
1.明确核心能力素养,重构“智慧桥梁”核心课程与教学内容:建立知识、能力、素质架构与课程体系,开发学科交叉复合的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前沿课程。
2.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多元-协同-共享”的资源平台:科教协同汇聚前沿教学资源,产教协同打造实践教学平台,理实协同搭建工程实训平台。
3.交融多方优势,构建“产科教协同”的智慧桥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元协同的“智慧桥梁”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产出导向的OBE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案例实施成果及成效
(一)案例成果
1.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重塑了以交叉学科训练和创新能力培育为核心的智慧桥梁新型课程体系。
2.整合优质资源,打造了“多元协同、联动共享”的智慧桥梁多元化资源平台。
3.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以“科教协同、产教协同、校校协同”为主要路径的智慧桥梁人才培养模式。
(二)案例成效
行业对毕业生认可度超过93%,学生服务交通建设一线单位的比例超过80%;建成了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桥梁工程》(第三版)下册,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创建了交通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四、案例的创新点及特色
1.打造了以学科交叉为培养核心的“智慧桥梁”新课程体系
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共性与个性兼顾、面向桥梁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桥梁”新型课程体系。
2.构建了联动共享式的“智慧桥梁”多元化资源平台
结合桥梁智慧建造工地和管养云平台,强化实践历练,汇聚形成了集“设计-施工-运维”于一体的“多元协同、联动共享”智慧桥梁多元化资源平台。
3.创建了产科教融合的“智慧桥梁”人才培养新模式
多单位合作、多平台联动、多维度协同,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跨界思维、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探索了多元协同的“智慧桥梁”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案例应用及推广情况
1.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以上,10年来为企业输送了2000余名桥梁工程创新复合型人才;至今诞生的70位“全国十大桥梁人物”中,我校共有20名校友获此殊荣,占比30%;在校学生获2022年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特等奖、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设计大赛特等奖等竞赛奖励11项。
2.教学体系稳步落实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形成了《“智慧桥梁”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成果,并获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3.教学成果广受好评
原交通运输部部长黄镇东对智慧桥梁创新人才培养做法高度肯定;成果应用于20余所高校,得到广泛认可与借鉴,多次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交通报》等官方媒体的正面报道,辐射影响力强劲。
(来源:重庆交通大学 周建庭)
本平台为纯公益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