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新医科引领,“口腔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
叶玲、张凌琳、赵志河、何苗、王了、岳莉、袁泉、罗恩、林云锋、于海洋
『成果内容』
面对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新需求,华西口腔准确识变、主动求变,前瞻性应答“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以新医科统领口腔医学发展,突破人才培养瓶颈,构建了新医科引领的“口腔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本成果依托华西口腔“A+”学科平台的强力支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着力点,搭建“良医”、“科学家”和“创业者”发展路径多元化的全素质平台,深度挖掘口腔医学未来领跑者的能力内涵和外延,致力培养“硬技能”和“软实力”兼备的卓越口腔医学人才。以跨学科多维融合,院际、校际、校企和国际多元合作,支撑新时代人才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五育并举提升“软实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信息技术与口腔医学教育深度融合为手段,重构教学生态,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实现了教学体系由单一学科向“口腔医学+”转变,教学理念由技能专精向“德能协同”转变,教学手段由被动式教学向“师生共同体”转变,全面推进了口腔医学生大健康观念、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智能素养等时代需求新能力的塑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领跑未来口腔医学发展。
成果推广应用以来,受到国内外高校及医学教育界高度肯定,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等国内权威媒体报道。2018年,本成果作为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重要日程接待教育部、各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和全国400余所高校校长一行,通过现场参观和实地体验,受到了与会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赞赏;同年,成果第一完成人受邀在欧洲牙科教育协会年会上发出中国强音,向世界展示卓越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引起国内外口腔医学领域广泛关注。
『本成果解决的教学问题』
过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
跨学科多维融合不足:传统培养模式下口腔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与大健康信息化时代口腔医学发展需求不协调。
德能协同培养不足:强调“硬技能”,学生人文素养、创新创业能力、智能素养等“软实力”培养存在短板。
教与学双主体提升不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承载学生全面发展需求,难以促进教与学双主体共同提升。
项目的主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
▲重交叉,广融合,支撑新时代“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跨学科多维融合。全国首创“口腔数字化技术双学士学位”专业;跨学院建设“口腔+材料”、“口腔+信息”、“口腔+电子”、“口腔+化学”微课程群,促进交叉协作;跨学科开展《口腔与全身健康》等课程,树立“大健康”理念;与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以项目研究形式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的横向拓宽与纵深发展。
宽领域多元合作。卓越学术领航交叉学科专家智库,依托“大创”等项目指导科创活动;与大阪齿科大学、英国玛丽女王大学、哈佛大学等以双学士学位、硕/博联合培养突围专业发展国际化融合不足瓶颈;以“华西-卡瓦未来领袖创新营”等校企联合项目为抓手,推动口腔医疗服务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深度融合。
▲厚人文,强能力,专注“口腔医学+”人才培养全面发展。
厚植医学情怀和使命担当。深挖百年红色基因,依托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等以“识院史院风”开启新生入学教育;名师领衔《口腔医学导论》等,开展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教育;专业课课程思政贯穿人才成长全周期,培养学生医者精神。
五育并举促“软实力”提升。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生命教育、工程技术、全球视野五大通科素养有机内化到专业教育中;拓展第二课堂,开展“保贝联盟儿童口腔公益行动”,举办模拟诊所、树叶画大赛,打造劳动实践活动等,构建以学科为依托的全面育人模式。
▲夯基建,严过程,推动“口腔医学+”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教与学双主体共同提升。以跨院校主题教学工作坊创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新教师提升计划”“骨干教师培优计划”“资深教师传承计划”分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思维教学”为主线实施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和探究式讨论;通过课堂数据拼接学生画像,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
搭建无边界学习场域。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慕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数字化资源建设,引入牙科虚拟训练机和3D打印模型,构建以能力形成为目标的混合式口腔医学教学资源群。依托5G技术拓展学习边界,无延迟提供常态化录播、远程授课。
智能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打造教学保障专家智库,建设“智能化教学督导反馈平台”;精准采集课堂全过程状态数据,建成“教学质量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通过“一库两平台”落实“研讨-实践-批判-反思-再实践-再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模式。
本平台为纯公益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发表回复